發布時間:2025年07月28日 09:29
記者陳永報道7月25日足球日報,中國足協發布了征集2025下半年中國之隊國際足球邀請賽承辦賽區的通知,其中國足賽事征集的時間表是10月6日到14日,11月10日到18日,即國際足聯10月和11月兩個國際比賽日。至此,國足確定在9月國際比賽日不進行集訓,但更重要的信息是,國足將在10月之前完成選帥,并開啟國足的重建。
伊萬科維奇卸任之后,久爾杰維奇帶隊參加了月初的東亞杯比賽,但久爾杰維奇未來的方向是2007年齡段國家隊主帥,國足將選擇全新的主帥。國足沒有選擇在9月份集訓,主要原因是U22國家隊要參加U23亞洲杯預選賽,這其實也給選帥工作多了一個月的時間。
目前為止被透露的候選人恰恰來自國足前主帥伊萬科維奇,他向中國足協推薦了前克羅地亞國家隊主帥斯蒂馬奇,斯蒂馬奇曾是克羅地亞國家隊隊長,2012年7月擔任克羅地亞國家隊主帥,隨后執教印度國家隊。斯蒂馬奇以防守見長,崇尚對抗,塑造進攻的能力則存在不足。從國足現實的角度考慮,其特點倒是相對符合國足的需求。不過,國內的輿論反響一般,國足在經歷了揚科維奇、伊萬科維奇等東歐主帥之后,球迷普遍對東歐主帥持有反對的態度,即便是東歐主帥,球迷也希望是長期在西歐帶隊的教練。
國足選帥的尷尬之處在于:選帥的資金并不是特別充足,目前來看預計也就是100萬到200萬歐元這個區間之內,這個預算資金在全球范圍內其實并不低,但很難支付名帥的薪水,而球迷對選帥的標準要求又比較高,這就形成了一種矛盾。
一個折中的辦法是在歐洲尤其是西班牙和德國選擇性價比較高的教練,或者年輕的教練。但不管如何,中國足協都需要對目標人選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包括且不限于技戰術風格、臨場應變能力、更衣室掌控力、應對壓力的能力等等,同樣還包括團隊的領導力及溝通能力。
非常重要的一點在于,目前國家隊的管理模式和過往有較大的變化,中國足協更多地扮演“政委”的角色,以此激發球員的拼搏精神和凝聚力,這在過往的18強賽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至于技戰術、用人等層面,足協選擇完全尊重主教練,即便有所疑慮也是主動溝通的態度而非強勢介入。有關這種管理模式,中國足協和新任主帥要達成一致,以避免分歧出現。當然,如果新任主帥展現出足夠強的掌控力和影響力,那足協自然樂見其成。
和選帥相比,備戰也非常關鍵。回顧國足的上一個比賽周期,我們會發現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備戰亞洲杯、36強賽及18強賽時,國足的熱身賽質量嚴重不足,尤其是2023年3月、6月、9月和10月的8場熱身賽效果不佳,到了10月大連熱身賽時,國足的比賽竟然沒有承接方,中國足協不得不親自接手主辦。此外,當時的比賽對手實力一般,國足斗志也很難激發,由此國足長期處在不溫不火的狀態,這種狀態也延續到了亞洲杯上,最終導致了揚科維奇的下課。
近日,在本報舉辦的百年名校足球精英交流賽期間采訪李章洙時,李章洙便談到了國足備戰的問題:“中國國家隊的熱身賽往往會選擇東南亞的球隊和弱隊,把他們邀請到國內來進行比賽,這樣的比賽即便贏了又有什么意義呢?韓國則會選擇巴西或者歐洲的強隊,輸球恰恰可以總結經驗從而取得進步。”
有關國足的備戰,主教練的意見是非常重要的,但中國足協是有必要和國足主帥充分溝通,盡可能避免和弱隊交手,而是選擇實力接近或者更強的球隊交戰。由此產生的問題是,這樣的比賽成績一般不會太好,此時便需要中國足協堅定信念而不被輿論所左右。如果因為害怕輿論而選擇弱隊,一旦到了大賽表現不佳,只能面對更加洶涌的輿論。
一個關鍵點在于:在下一個周期的備戰過程中,中國足協和國足需要確保每一場比賽都像18強賽那樣被高度重視、充分保障、充分動員,拿出100%的態度,將每一場熱身賽都作為關鍵戰去進行。唯有如此,真正的大賽到來時,國足才能在心理、節奏、對抗層面完全適應,而低質量的熱身賽是根本不可能讓國足在正式比賽時擁有出色表現的。